“無錫肉骨頭”名聞各地,暢銷全國,尤以“三鳳橋”產銷的醬排骨為佳。其色澤醬紅,肉質酥爛,骨香濃郁,汁濃味鮮,咸中帶甜,充分體現了無錫菜肴的基本風味特征。傳說,無錫肉骨頭創制于宋朝,還與活佛濟公有著一段不解之緣。
一天,無錫城里來了一位身穿道袍,手持破扇的討飯人。走進一家熟肉鋪,向店主討錢,店主對他說:“要錢沒有,就給你塊肉吃吧。”于是便提起一塊斤把重的熟豬肉遞給這位討飯人。原來他就是傳說中的活佛濟公。濟公接肉就吃,吃完了又向店主要,就這樣吃了要,要了吃,終于惹得店主不高興起來。他說:“肉都給你吃光了,我明天還賣什么呀!”濟公便接過話題爽朗地回答道:“賣骨頭唄!”說罷,就從破蒲扇上拉下幾根蒲筋,裹起幾根啃剩下的肉骨頭,交給店主,并對他說:“用這幾根蒲筋和肉骨頭一同烹煮,我吃掉的肉會加倍奉還給你的。”店主聞言,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的這位討飯人,覺得他不像開玩笑,但仍是將信將疑。次日清晨,起來燒肉時,他抱著不妨一試的心理,將濟公交給他的蒲筋和骨頭放入鍋里煮燒。誰知很快便從鍋里噴出一股撲鼻的肉汁香味。他打開鍋蓋一看,但見滿滿一鍋帶有精肉的骨頭在冒著誘人的香氣。取出一嘗,肉質酥爛,鮮香濃郁,店主好生奇怪。鄰居們聞訊也趕來觀看這一奇事,并紛紛品嘗,無不覺得異常鮮美。
從此以后,這家肉鋪就開始經營起肉骨頭生意,賺了不少錢。清朝時無錫南門“莫興盛肉店”的醬肉排骨頗受歡迎。后來三鳳橋附近的“余慎肉店”為了擴大買賣,爭得市場,高薪聘請了幾位燒肉師傅,并在吸取前人和其他肉店烹制肉骨頭的經驗基礎上,改進選料、調味、操作方法,所以到了清末,三鳳橋肉骨頭就已名揚天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