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東將出臺一系列措施重新擦亮魯菜品牌 |
作者:佚名 日期:2012年11月13日 來源:本站原創 瀏覽: 次 |
從山東省旅游局獲悉,我省將出臺一系列措施重新擦亮“魯菜”品牌,包括組建魯菜研究院、支持著名魯菜品牌企業做大做強、支持重點魯菜企業上市等。
一提起魯菜,人們就會想到糖醋鯉魚、九轉大腸、爆炒腰花等響當當的佳肴,和聚豐德、匯泉樓、燕喜堂等曾經風靡一時的老濟南魯菜館。作為我國著名“四大菜系”之一的魯菜,曾經有過極其輝煌的一頁。
但是近年來,外來的餐飲品牌如西餐、韓餐及其他菜系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,并形成了穩固發展的態勢,競爭日趨激烈。在這種情況下,魯菜這只“鳳凰”該如何“涅盤”?
資本運作
據統計,目前,我國上市的酒店旅游行業公司有31家,山東尚無一家。我省擁有的全國餐飲百強企業數量與上海、北京、重慶及浙江等省市相比差距較大。在2010年度全國餐飲百強企業中,僅有凈雅食品集團有限公司、山東銀座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和青島良友飲食股份有限公司3家。
目前,稱得上規模的魯菜品牌企業有凈雅、倪氏、藍海、舜和等,其中有的已將店開到了省外。“倪氏、凈雅等把分店開到了北京,生意還比較火。”山東魯菜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文魁告訴導報記者,餐飲酒店行業一般是民間資本,體系比較散,多是家族式經營的中小企業。
在今年的山東省“兩會”上,民進山東省委就提出,應充分發揮現有大型魯菜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,支持其通過聯合重組、參股、兼并等多種形式,組建大型餐飲企業、集團公司和連鎖酒店企業。制定并落實優惠政策,優化投資環境,積極引進國內外風險投資,促進魯菜企業融資多元化。
“如果沒有政府牽頭,光靠企業自己,很難實現上市、重組、兼并等資本運作,也難以執行菜系標準。”張文魁表示,多以民間資本投資的餐飲業,主要以盈利為目的,對菜的原料、調料、質量等要求并不嚴格。
集體發力
據了解,魯菜企業品牌創新意識淡薄、“小、散、亂”的規模布局及高等技術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,深深制約著這一菜系的產業化發展。目前,魯菜餐飲在發展品牌企業的進程中已經大大落后于國內其他菜系。
“近幾年來,我們一直在謀求魯菜的創新。在濟南、煙臺等地也成立了研究所和魯菜實驗基地,與山東境內設有烹飪系的大學如濟南大學、山東旅游職業學院等進行合作,不僅研究創新菜品,還培養了一批魯菜烹飪人才。”山東魯菜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秘書長張世明說。
然而這遠不能滿足魯菜產業化的發展。數據顯示,通過對2006年以來山東省烹飪協會評選認定的魯菜特級大師、魯菜大師、魯菜名師的數量變化來看,魯菜名師的認定數量一直不多,甚至出現了與魯菜大師認定數量的差距越拉越大的情況,使3個等級的人才儲備關系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比例失調。魯菜高等級人才的認定是由名師、大師、特級大師循序漸進,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名師隊伍,就不會有未來龐大的魯菜大師人才積累,也就不會有魯菜特級大師隊伍的發展與壯大。
在今年的山東省“兩會”上,民進山東省委就曾建議重振魯菜,促進魯菜產業全面發展和推動中國魯菜文化博物館項目建設。民進山東省委有關人士認為,魯菜產業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,固然需要政策支持和引導,菜系本身也要進行全方位的創新,包括菜品創新、運營模式創新等,另一方面也要重視魯菜理論研究和魯菜人才的培養。
為魯菜“正身”
“魯菜是門技術,也是門藝術。”張世明說,魯菜善用爆、熘、扒、烤、拔絲、蜜汁等烹調方法,偏重于醬、蔥、蒜調味,善用清湯、奶湯增鮮,口味咸鮮,顏色也偏重。
“現在有些人還停留在傳統魯菜時代,在他們的印象里,黑乎乎、油乎乎、粘乎乎成了魯菜的代名詞。”張世明說,實際上,近幾年來,魯菜一直在謀創新,特別是海鮮類的,并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3種菜系:魯中菜(包括濟南、淄博、德州等)、膠東菜(包括煙臺、青島、威海等)及以孔家菜為主的魯西菜。
“從廣義上講,長江以北的菜都可以稱為魯菜,而不僅僅指山東地界。”張世明說,魯菜是我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,遍及京津唐及東北三省,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魯菜館,而且口碑不錯。
|